2)第八百八十三章 板仓弥久_长夜谍影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当时也是全国领先地位,得益于洋务运动,轻重工业都有涉及。

  对于从清末到北洋时期再到南京政府时期的中国各派势力来说,上海只是一个创收的来源地,一个可以买到洋枪洋炮的大商场和“冒险家”们的乐园。

  而从国家安全的角度上来说,上海的地位非同小可。

  从上海沿长江上溯大约360公里,就是南京。

  如果来自海上的侵略势力控制了上海,沿长江上溯西进的话,则南京旦夕可至。

  上海的地位如此重要,按理说绝对应该是中国的重点防御地区之一,但在30年代中后期,实际情况却是刚好完全相反。

  洋人舰队和部队可以进进出出,反倒是理论上掌握有主权的民国,却不能在市区部署一兵一卒。

  “一·二八”之后,日军在军事上并没有占到很大便宜,但在事后签订的停战协定中却取得了很大好处。

  停战协定的第二条规定:“国军在本协定所涉及区域内常态恢复,未经决定办法之前,留驻其现在地位。”

  在第二条的附件中为这个“现在地位”明确规定了范围。

  “由安亭镇正南苏州河岸之一点起,向北沿安亭镇东最近小浜之西岸至望仙桥,由此北过小浜至沙头东四基罗米突和淞沪警备司令部所属的保安总团2个团的兵力。

  对于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来说,几千名只配备有轻武器的保安队、警察用于维持治安大概还凑合,指望担负起真正意义的防务显然绝无可能。

  事情的糟糕之处还远不止如此。

  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长江的入海口,强有力的对海防御对于上海的安全有什么样的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

  30年代中后期的上海的海防建设却约等于0。

  从地图上看,上海和淞沪地区背靠江苏、浙江两省,面临东海,形成了一道被长江口和杭州湾夹在中间的凸形海岸线。

  自北向南,从江苏太仓到宝山县境内的小川沙的这一段长江岸线,是上海对海防御的左翼。

  从宝山狮子林到吴淞口和白龙港,正对着长江口的南岸,居于上海对海防御的中间地带。

  从白龙港经金山卫再到浙江的乍浦,为上海对海防御的右翼。

  连接这左中右三翼的海岸、江岸线总长度约350公里。

  其中乍浦、金山卫、白龙港、吴淞口、川沙口、浏河口等处的地形都相当适合海上来犯之敌登陆和战役展开。

  中日两国海军实力对比极为悬殊,国军没有任何可能在海上阻止日军的登陆企图。

  请收藏:https://m.9js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