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对外学习与海防 下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会儿是务鲁木(有些也直接写作鲁木);国家一会儿是鲁米(那个蒙古语原义就是罗马兀鲁思),一会儿是控噶尔(这个词源更复杂,今人考证众多)。

  而土耳其这个名字,在这些文献里甚至没有出现。所以没有专门研究过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个国家到底怎么回事。

  后来林则徐让魏源等人考证资料,编写《海国图志》。魏源考证了众多文献,才确定,“《闻见录》称控噶尔都城,名务鲁木、鲁木,即罗马之转音也”、“《闻见录》所云交兵事,其为土耳其无疑。土耳其都城,名君士但丁,一作康思坦胎诺格尔。噶尔即格尔,上五字之讹为控,或由于转音省文,旧本罗马东都,后来犹冒罗马之名”(《海国图志·卷五十六》),大致弄懂了土耳其那个罗马和意大利那个罗马,还有古代罗马的关系。(从传教士那里已经知道意大利有个罗马了)

  所以我们现在认为是常识的,当时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当然,我觉得除了历史爱好者,一般的现代人估计也搞不清奥斯曼和罗马的关系。当时的英国人估计也不知道控噶尔是什么……)

  而林则徐之后的一系列判断,就有明显的影响。

  虽然当时的信息收集能力还很弱,组织也很不正规,但还是获得了一些重要情报。而且这里要注意的是,相对于其他国家,英国那边的情况,确实是清朝的短板。

  这个现象不是鸦片战争时期才有的,而是由来已久了。

  我们现在经常看人提起的马戛尔尼使团,就是一个经典的刻板印象大合集,而且从头到尾,充满各种和历史不符的说教。

  最直白的就是洋人磕头。现在的流行说法是清朝官府要求马戛尔尼磕头,马戛尔尼等人维护尊严,坚决不从。但根据清朝资料、使团其他成员笔记、其他国家传教士的记录,都可以证明,乾隆并没有要求他磕头,反而主动说“倘伊等不行此礼,亦祇可顺其国俗,不必加之勉强”。

  而马戛尔尼也没有像斯当东的报告里说的那样,坚持不双膝跪拜,相反,其他档案都显示他主动跪拜去了。有人说是拜了九次,有人说拜了六次,主要是这个区别。

  而且跪拜与否和尊严也没什么关系,而是宗教原因。一神教教义下,信徒只能给神跪拜,不能跪拜其他对象。比如圣经里说“不可敬畏别神,不可跪拜事奉他,也不可向他献祭”,所以就有了这种说法。

  实际上,在之前和伊斯兰教国家的交往中,明清早就遇到这种问题了,基督教国家也是一样。只不过之前大家都互相试探和通融为主,就英国人大肆炒作。

  这事对英国自己,都属于自找麻烦。由于斯当东报告里,把无功而返的原因,从头就丢给了“叩头仪礼”,还大肆渲染,上纲上线,使得后来两次使团也骑虎难下。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连获皇帝召见都没成功。

  而清朝最后也实际上放弃了这个要求。同治年间,在恭亲王奕䜣主持下,实际上已经不再要求西洋使者行跪拜礼。不过清朝也耍了心眼,把接见地点,设在了中南海紫光阁,而这里是接见蛮夷藩属,接受朝贡的地方。

  不过这个习惯倒是保留了下来。现在这里依然是领导人接见和宴请外宾的场所。

  请收藏:https://m.9js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