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2章 八百里加急到福州_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72章八百里加急到福州

  现在已经有人定期把《旬报》送到泉州和漳州去贩卖,甚至建阳那边还出了《旬报》的合订本——都是做成盗版书,甚至卖的比福州城的《旬报》原版还贵,但是销量居然十分不错。

  甚至《旬报》已经漂洋过海,许多商人带了旬报上船,使之渐渐流通开。

  在朝鲜、日本、西洋华人中都有一些读者,虽然数量不多,但日后肯定会缓慢增加。

  这都导致《旬报》越来越挣钱。

  如今《旬报》的平均销售数目在一千三百份,每期还有二十多两的广告费,扣去运营成本《旬报》每期给布政使司衙门带来的收入都超过六十两。

  每个月发行三期,每月的收入就是小二百两。

  《旬报》销售情况不好徐学聚固然会担心,但销售情况太好却也让徐学聚有些措手不及。

  因为这笔经费有些难走账。

  一切的原因只因地方政府自己并没有钱财。

  地方官的俸禄是由朝廷发放的,除此之外,衙门中的脚夫、船夫、力工、印工,甚至衙门一年开宴席所需的牛、猪、鱼、羊——全部要从本地百姓之处征收。

  比如此时松江府一年要往内府承运金花银八万多两,但实际上地方政府会多收将近两千两的银子作为“解扛银”,用来缴纳地方政府所需花费的人力开销。

  同样收粮食的时候地方政府也要加征“耗米”“舂办米”的费用,甚至依据粮食最终运往的方向还可能加收“夫船银”“车脚银”“大通桥价银”等等繁多的名目。

  如果路程太远,地方政府所收的加征数目甚至会超过正税的四分之一。

  布政使司衙门作为上级主管单位,它的塘报房就是这样一个由百姓供养起来的地方,每年能够不多收税就已经不错,徐学聚最初是觉得塘报房有这么多冗员,得给他们找份事情做所以才让王文龙开办了《旬报》,结果现在《旬报》的收入每个月能超过二百两,一年就是两千两,越挣越多。

  徐学聚已经尽量在花了,给衙门里头又是发米又是发面的,一年到头算下来顶多能用掉一二百两就顶了天。

  至于把钱往自己兜里放,徐学聚和王文龙都不会这么做。

  两人通过给《旬报》供应蜡纸和油墨挣的就已经不少了。

  衙门办事情最怕的就是有人上下其手,他们如果把《旬报》的钱放进自己兜里,过不了几天下属们肯定有样学样。再过不了几天《旬报》不要想挣钱,能不赔钱就不错了,最终肯定是倒闭收场。

  两人都知道舆论阵地的重要,可不想把自己好不容易养大的《旬报》直接玩死。

  王文龙提议说道:“这每年一二千两银子得找个去处,不如投资其他事务。”

  徐学聚点点头:“放着不是回事,花又花不出去,自然再做投资,只是

  请收藏:https://m.9js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