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6章 发票给你开二十万_埋葬大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百七十两银子,要他不吃不喝的干上一百四十八年。

  戴逸《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乾隆时期的中等农户,年收入约三十二两银子,供应一个举人老爷,也需要不吃不喝十二年。

  至于说社学……大明时期的朱重八倒是搞了社学,还从国库里拿钱出来补贴社学,可那是大明,不是我鞑清,我大清的明君圣主们只希望看到纸面上有多少多少社学能够吹嘘糊弄奴才,并不希望真有泥堪能够读得起书。

  所以,我大清的社学其实就跟薛某人的猫差不多,永远都处于存在或不存在之间的状态。

  等朱劲松这个天字号的反贼头子拿下了沂州府并且站稳脚根后,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捡起了社学制度,强制要求百姓家里的子女入学读书,甚至不惜从当时紧巴巴的财政里拿钱出来补贴,而且朱劲松这个大当家的还自己编写了语文、数学教材,用于当时沂州府治下的社学。

  然而,即便是朱劲松这个大当家的喊出了“勒紧裤腰带也要兴教育、开民智”的口号并且付诸于实际行动,当时沂州府也做不到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书读。

  等到朱劲松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大,治下的百姓越来越多,这种情况甚至越发的明显了起来——就算裤腰带再怎么勒,勒到朱劲松这个大明皇帝每顿饭都只有一个素菜再加上一个半荤菜的程度,省出来的那点儿钱粮在庞大的百姓基数面前,依旧少得令人绝望。

  所以,我大明自家百姓都还没能人人有书读,你们这些蛮子还想来占用我大明本就不多的教育经费?真就不怕刘怀文那个老抠操着刀子砍人?

  不过,曾诚毕竟是在我大清做过知府的,又跟在朱劲松这个天字号的反贼头子身边学习了两年,这脑子也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比得过的。

  暗自在心里盘算一番后,曾诚便试探着说道:“一个学生,一年的学费是一百两银子,书本、餐食、衣物、住宿等杂费大概是六十两银子,不知道贵国能否接受?”

  曾诚绝口没提给留学生补贴的事情,反而张嘴就是每个留学生每年需要一百六十量银子的学杂费。

  刨去成本,每个留学生每年创造的利润大概能供应十个大明百姓家的孩子读书的花销,一百个留学生,足够供应一千个大明百姓家的孩子读书了。

  一想到自己能够解决一千个大明孩子读书的问题,曾诚就忍不住想要去敲刘怀文刘老抠的竹杠——这可是一千个学生,差不多是一个乡的规模,怎么着也得敲一袋上好的旱烟叶子回来。

  当然,在报出了这个价格之后,曾诚的心里多少也有点心虚。

  还是以我大清为例。

  别看我大清在中原百姓的教育问题上不甚积极,但是对于外来的留学生,我大清可是阔绰的很——雍正六年,罗刹

  请收藏:https://m.9js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