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30章 粮价要涨一涨才对_埋葬大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多了些。”

  朱劲松顿时就被刘怀文给气笑了:“怎么着,兴建粮食还要朕的内帑支援你们国库不成?”

  怼了刘怀文一句后,朱劲松又曲指敲了敲桌子:“咱们大明的粮价也该涨一涨了——据朕所知,现在大明百姓因为种粮食赚到的钱远不如做工赚到的钱多,以至于很多百姓已经打算放弃种地?”

  这话说的其实就很不要脸了。

  大明的粮价为什么一直没有上涨?

  理论上来说,从朱劲松正式登基称帝的那一天开始,大明的粮价就应该稳步一涨,直到一个合理的区间之后才会慢慢停下。

  所谓的合理区间,就是百姓种粮食不仅仅能够满足一家人的温饱,更应该赚到钱,能够让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变好,起码不应该比工坊里做工的收入低才对。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大明的粮价一直都没有上涨过,哪怕大明之外的粮价已经飞上了天,户部下属机构通过其他国家收购粮食的价格都已经远高于大明本身的粮价,大明的粮价也没怎么上涨。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就是因为朝廷一直在干涉大明的粮价——粮价上涨,朝廷就放出一批储备粮来打压粮价,粮价一旦下跌,朝廷又会大笔收购粮食,从而保证粮价的平稳。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将百姓种粮食的收入控制在比工坊做工更低一些的层面,从而达到让百姓进工坊做工的目的——百姓种粮食的收入能够保证温饱甚至能让家人过上不错的日子,但是跟工坊做工比起来就稍微差了那么一些。

  说起来是挺黑的,可是不这么做,大明的百姓就会认准那一亩三分地,死活不愿意去工坊里面做工。

  也正是因为大明朝廷一直在控制粮价,所以大量的大明百姓在耕种之余才会跑到工坊里面去做工,或者通过其他乱七八糟的小手工业来提高自己的收入。

  这也算是推动工业化进程所不得不玩弄的一些小手段。

  如今朱劲松忽然要允许大明的粮价上涨上一些,则是因为很多百姓已经不愿意再死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认为种地的收入不如直接做工赚的多——这又是推动工业化进程所需要注意的点。

  毕竟大明的工业化水平还没达到全机械化自动种植的水平,粮食的稳定还是要依靠于大量大明的耕种,倘若大量的大明百姓都放弃了耕种,再多的粮食储备也有吃完的一天,大明的粮食供应也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说白了,天大地大,粮食最大,中原堂口几千年的历史已经足以说明:百姓能吃饱饭的就是太平盛世,百姓吃不饱饭的时候就只能江山动荡。

  当然,粮价的调整可不是朱劲松在文华殿里说上几句就行的,后续还要经过内阁和户部甚至工部、兵部、铁道部等等一系列的讨论之后才能慢慢实施下去,

  请收藏:https://m.9js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