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54章 康乾盛世的真相_埋葬大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比隆盛世,至于其治,多不馨香。”

  意思是说,创建“盛世”是历代统治者的理想,但他们统治无方,很少有人能实现这一目标。

  到了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拿“盛世”来赞颂当朝,比如西晋的潘安在《西征赋》:“当休明之盛世,托菲薄之陋质。”意思是说:我这样粗陋的人,竟然如此幸运,能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

  唐宋以后,这种用法更为常见了,比如唐人羊士谔在诗中说“盛世当弘济”;宋人邵雍在诗中说“为士幸而居盛世,住家况复在中都”;元人许有壬在曲中说“生盛世,遇今年”;大明进基的唐时升直陈“幸逢明盛世,悠悠以徜徉”。

  反正都是在念叨“我真幸运,躬逢盛世”。

  除文人外,此一时期的皇帝,也开始喜欢在诗文中称颂当朝为“盛世”,比如著名的高粱河车神赵光义在填词中就有“承平此事比应难,盛世欢娱情好尚”、“务本含灵皆自化,和平盛世纵遨游”等自夸的句子,大意无非是“朕的盛世让人愉悦逍遥,实在了不得”。

  但是吧,大清之前的历代皇帝们多少还都要点儿脸,即便是著名的高粱河车神赵光义也不过是在填词的时候自我吹捧几句,脸皮远不如大清十二代明君圣主们的厚实。

  大清的十二代明君圣主们将“以盛世指称当朝”这种用法推向极致,其使用次数远超此前历代之和。

  比如,有学者统计,“盛世”一词在康熙五十六年的《万寿盛典初集》出现73次,在乾隆三年的《世宗宪皇帝硃批谕旨》出现52次,在乾隆五十年的《钦定千叟宴诗》出现39次,在乾隆五十七年的《八旬万寿盛典》出现62次。

  其中最常见的是“恭逢盛世”、“盛世丰年”之类的陈词滥调,如《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所收,胤禛在雍正六年的谕旨中即有“当此太平盛世”之句。

  甚至到了晚清,在已是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大清的明君圣主们也依旧喜欢以“盛世”自居。

  比如,同治十三年,“皇太后四旬万寿”时,清宫所制乐章是:“皇帝仁孝兼隆,圣母万福攸同。盛世人民乐恺,清时景物照融。”(皇帝仁慈孝顺,圣母皇太后也棒棒的,盛世下的百姓都乐开了花。)

  再比如如光绪十五年,载湉大婚之时,乐章中又有:“平治修齐逢盛世,中宫位定采蘩时”。

  既有皇帝称当朝为“盛世”在先,臣子们当然争相效仿。尤其嘉庆年间后,清人追念王朝的过往“荣光”,更是大赞盛世。

  比如,嘉庆十三年进士姚莹曾言:“本朝康熙、乾隆之间,天下富庶,教化洽隆,岂异域殊方所能仿佛者?”

  编写《海国图志》的魏源也说:“国家极盛于乾隆之六十余年,版舆生齿倍雍正,四夷宾服逾康熙。”

  

  请收藏:https://m.9js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